从网约车到送外卖,再到造车,还有什么是滴滴不想做的?
就在滴滴宣布进军外卖市场之后没几天,3月7日,他们又跟北汽集团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,双方将基于各自的优势和此前的合作基础,深入开展在新能源汽车运营、大数据应用、出行服务、定制车及充换电等领域的合作。
除了自己的老本行——出行服务之外,这次跟汽车制造企业的合作,将使滴滴从原有的互联网服务走向实体的汽车制造,在协助北汽参与汽车设计生产的过程中,滴滴或将进一步拓展其之前所提到的“智能共享出行生态联盟”。
滴滴式的“互联网造车运动”
在跟北汽的签约仪式上,程维描述了滴滴的愿景:
互联网+出行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不是割裂的创新,滴滴希望和汽车厂商共建智能共享出行生态,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和运营积累,推动汽车产业升级。
拉上传统汽车厂商、正式迈入汽车制造领域,滴滴的野心也许不是一般的大。
早在今年2月,滴滴便与北汽新能源、比亚迪、长安汽车、东风乘用车、东风悦达起亚、华泰汽车、江淮、吉利、雷诺日产三菱联盟、奇瑞、中国一汽、众泰新能源12家汽车厂商达成了合作,开始打造自己的“智能共享出行联盟”。
这个“智能共享出行联盟”,既包括北汽这样正向新能源及智能驾驶转型的传统车企,也有滴滴这种互联网服务商,无论是在智能驾驶、充换电网络构建,还是在大数据应用和出行服务等领域,核心能力都已基本具备。
与传统车企发起的新能源及智能驾驶“改革”不同的是,由滴滴这样的互联网出行服务商牵头的产业转型,在有了比较成熟的市场运作和大数据能力的加持之下,也许更懂得该从何做起。
2017年1月26日,滴滴正式宣布在美国加州山景城成立AI Labs(人工智能实验室),称将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前瞻性基础研究,重点推进全球智能交通前沿技术的发展。
紧接着,3月份的时候,同样位于美国的滴滴研究院(DiDi Labs)也正式揭幕;11月,滴滴还成立了地图公司——滴图科技,由CTO张博亲自领军。
在国内,滴滴同样也在今年开启了自动驾驶研究的布局。可以说在人才储备和前沿技术研究方面,滴滴出手并不吝啬。
而除了自己砸钱投入之外,今年1月的时候,滴滴还加入了由丰田成立的自动驾驶汽车联盟。在这个揽入了亚马逊、马自达、Uber等公司的国际出行联盟中,滴滴是唯一的一家中国企业。
这样大力投入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。在2018年的年会上,滴滴公布了一段有关智能驾驶的技术视频,视频中来自滴滴的自动驾驶测试车利用地图定位与车身感应,成功地完成了车辆转弯、避障等项目,进展神速。
(图片来自:金融时报)
而滴滴的最终计划,则是要在多个城市运营自己的自动驾驶出租车。
这跟近些年很多国内外企业发起的“互联网造车运动”十分类似。在中国网约车大战中败下阵来的Uber,早已在自动驾驶领域有了颇多布局;贾跃亭宏大的“造车梦”,让乐视即使“为了梦想窒息”也不愿意放弃;而资本雄厚的BAT们,也一直对这一市场虎视眈眈。
(图片来自:NPR)
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当然是存在的。以滴滴为例,在利用网约车服务深耕国内市场数年之后,除了难以匹敌的市场占有率之外,还掌握了丰富的用户数据的。想要在互联网时代转型并“触网”的车企,很难绕开这个强有力的全新流量入口。
不过如果想要在出行领域走得更远,这些互联网企业注定要学会“落地”。
在这一轮新的“造车运动”中,取得初步胜利的,便是更专注于技术的一些新型车企。李斌带领的蔚来汽车已经率先完成量产,获得阿里支持的小鹏汽车也完成了小批量的试产,威马的首台量产车下线在即,就连自身难保的贾跃亭,也还在继续推动法拉第未来在加州工厂首批FF91的交付……
(蔚来ES8)
用比亚迪总裁王传福的话来说,想要用互联网企业造车来颠覆传统汽车行业,“这只是一个概念和炒作而已。”
的确,无论发展到了哪个阶段,分工协作、做自己擅长的事都是一种比较讨巧的方式。而互联网企业切入汽车行业的一条有效路径,也许正是借助自己在互联网商业模式和数据上的优势,提供一种更为全面的出行服务,而非真正的造车。
根据滴滴的计划,他们将通过“智能共享出行联盟”,利用自己的大数据优势,来为汽车厂商输出智能化的汽车租赁经营能力,对司机、车队的运营及管理能力,以及提供人才培养、金融解决等系统性运营方案。未来的汽车行业,也许将实现一种类似“C2B”模式的变革,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,最终影响车辆的设计制造以及服务运营。
滴滴的平台流量焦虑症
尽管已经在国内的互联网出行领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,但剑指大平台的滴滴有着更大的野心。
国际化是滴滴的第一步。在完成与优步中国的合并之后,滴滴就已经把国际化定为了下一步的发展重点。目前,他们已经与全球七大出行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,网络服务遍及超过1000个城市,今年1月更是完成了对巴西出行公司99的收购。
(图片来自:路透社)
程维曾在去年末表示,2018年将成为滴滴国际化的突破年。
但走向国际的滴滴,面临的是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。无论是在网约车服务上,还是新兴的自动驾驶领域,老对手Uber都是无法避开的一个挑战;在新兴市场中,Ola、Grab这样的黑马也来势汹汹。
在国内,推出小巴和公交业务,让滴滴开始将业务拓展至商旅服务领域;与ofo的联手,也展示出了其对共享单车领域的野心;而刚刚上线的自营共享单车——青桔单车,更是把这种从长途到短途、全面布局出行领域的决心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然而这些策略,并没有如想象中那样帮助滴滴加固自己的护城河。即使已经解除了Uber在国内市场的威胁,出行领域还有神州专车、首汽约车,甚至于起死回生的易到。
而美团推出打车业务这种跨行业式的“侵袭”,则进一步敲响了滴滴的警钟。同为TMD(今日头条、新美大、滴滴)的滴滴和美团,都想成为新的平台级巨头,互相往对方的阵营中触探也就在所难免。既然你美团要做打车,那我滴滴也可以做外卖。
3月1日起,一则滴滴在无锡地区招募外卖骑手的广告在网络上传播开来。之前传了很久的滴滴外卖业务,也许将由此正式展开。
但无论是从外卖市场的现状,还是从从滴滴的行动来看,此举都更像是一种被动的防御。寻找新增长点的确令人感到焦虑,但要从垂直细分领域向大平台去拓展,也得做好壮士断腕的决心。
因此我们可以看到,出行仍将是滴滴短期内深耕的重点领域。即使是由此延展出去的外卖业务,也离不开原有的出行业务架构。而通过前面提到的滴滴式“互联网造车运动”,进入汽车行业“深水区”的滴滴,也许可以为自己找到缓解焦虑症的新方法。